产品展示
  • 包邮 大象汽车车贴 国家地理 发现频道 探索越野者 SUV个性车贴纸
  • 适用马自达6引擎盖液压杆改装马8/2/3/5 睿翼 星骋机盖支撑气弹簧
  • 启辰R50X\R30\D50\M50V\D60\T70X\T90原装45瓦尔塔蓄电池汽车电瓶
  • 老款别克陆尊扶手箱新GL8系列越野专用储物商务车收纳盒配件18款
  • 本田XRV缤智后备箱翻盖隔板隔物板车内装饰改装配件汽车用品大全
联系方式

邮箱:dadongqu1091@126.com

电话:0781-986236

传真:0781-986164

产品中心

人到三十,重读本科

2023-12-07 08:06:13      点击:805

原标题 :人到三十 ,重读本科重读本科

为什么重读本科?

25岁的人到三十Stella决定重读本科  ,在人大经济学毕业两年后。重读本科

跨度大到令人咋舌 ,人到三十从经济专业转到口腔——今年2月 ,重读本科她进入了悉尼大学的人到三十口腔专业 ,准备在毕业后成为一名口腔从业者。重读本科

“一条完全不一致的人到三十路”,她把自己的重读本科选择写到了小红书的笔记中。在小红书上,人到三十输入“研究生”三个字 ,重读本科你会看到398万+篇笔记,人到三十而输入“重读本科” ,重读本科也就仅仅有2200+篇笔记。人到三十原本 ,重读本科她是想分享自己做出选择的心路历程  ,成果,先收到了不少的质疑 。

Stella分享的笔记

有人觉得她高开低走,本科是知名985,怎样还能去澳洲知名水校 ?有人说她是有钱人 ,“正经人谁去澳洲(学习)” ?甚至还有人不相信她毕业于人大,说她是外籍入学的 ,要她出具学信网证明的……

人们最不解的是 ,为什么放着好好的985学历不要,再去国外重读本科呢 ?读个水硕都比重读本科强啊。

2022年,结束了为期600多天的异国恋,Stella结了婚,和丈夫一起来到澳大利亚。未来的职业生涯,她面前是这么两条路,要么是继续攻读金融专业的研究生 ,顺理成章找一份金融相关的工作,要么是从零开头  ,从事其他的工作 。

继续读金融专业?别说研究生了,本科的学习都差点要了她的命。当初报这个专业呢 ,喜欢根本谈不上,不过是因而热门专业好就业 ,以及“你分高你就该读”  。真正学起来,Stella才算知道了什么叫“陷入了一个骗局”。

每天都在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背各种理论性的东西 。身边的同学都在为了GPA 、实习履历而卷 ,“学习的功利心一点也不比以前备战高考少” 。要想成为别人心中的优秀学生,“各个领域都必须得学习,各个社团各方面都得做得很好。”

她每天都很忙 ,但都忙得像个无头苍蝇 ,没意思透了。大二那一年  ,她出现了生理性厌学——不想再好好学习了,也不想再挣什么奖学金了。

展开全文

Stella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但确定的是,自己以后肯定不会做金融 。毕业后  ,她当然也没有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走了那条每个名校生都会选择的退路——去一家教培机构 。

那时的教培还是一门朝阳行业,各大投资机构纷纷入局。而且对于求职者来说门槛比较低,985学校的本科毕业生也能轻松入局 。

也是那时,Stella开头矫正牙齿  。从小牙齿就不是特别整齐的Stella ,一直对口腔有些感兴趣,她总会看那些审美公众号 ,说牙齿对人的下面部影响很大。当她亲身实践后,发现自己的颌面在口腔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专业不比经济学适用多了?

因此这一次,来到全新的、陌生的环境里 ,她突然有了从头再来的底气。在Stella和老公感叹澳洲的医生待遇不错时 ,老公一句“要不然你重新去读个医科”,让她彻底动了重返校园的念头 。

穿着“院服”的Stella ,图片由Stella提供

这个年龄了,读口腔专业,毕业了就要近30岁了,不迟吗?她认识的一位30多岁在澳大利亚读口腔专业的姐姐 ,实力打消了她的这个担心。尽管口腔是个很考验实操性的专业 ,姐姐用了5年的时间才读完了3年的课程 ,拿下了学位,现在是澳大利亚的一名口腔治疗师。“人家当时去读的时候都已经快35了,我那会都还没25 ,人家都无所谓 ,那我有啥可焦虑的?”

不是为了卷学历去读书,而是彻底清算过往的阴影——选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 ,换取一次“重启人生”的机遇。做出这个选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

28岁的Nina,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专业,都是在跟车打交道——本科是在上海某985读的车辆工程 ,研究生是在德国读的新能源汽车 。听起来很有发展前景吧?但Nina喜欢的,偏偏与这些背道而驰 。

她觉得自己是个有着文艺气质的小女生,从小学画画 ,记日记 、做手账这些偏创意类的事情才是她喜欢的。

毕业后,Nina开头了她的第一次逃离 。进入了一家家居公司,做产品经理 ,从事创意类的工作 。当时部门里仅仅有Nina一个人 ,她不得不去承担很多本职以外的事情,例如跑工厂监督工人 ,找供应商对接产品 ,甚至设计方面的活她也会揽过来做一点儿。

她发现自己有很多想法 ,总是因而设计基础的缺失表达不出来。她想过找时间去精进 ,但工作又太忙 ,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

就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放不下的设计梦 ,和对多年来在汽车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成本 ,时常在两头撕扯着她 。“要是我在(工作)这条路上要做得很好 ,就会很吃力,不能做到我的最大效率 ,我觉得浪费时间 。但是我又无法放下沉没成本 ,因而算下来我已经学了5 、6年了。”

偶尔候 ,她也会变相劝自己熄熄火 ,“当爱好变成工作,你还会热爱如初吗?”她不知道“自己的爱好到底是三分钟热度,还是真的热爱”?

但那个想重新洗牌的小火苗 ,始终掐不掉 。白天工作 ,晚上到家她会因而心情不爽疯狂画画 ,一晚上画一面墙的那种。她每天都会纠结一件事 ,“我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开头 ?”

转专业的念头达到顶峰时,Nina把自己的设计作品发给了一位在德国学过设计的姐姐,想询问一下姐姐意可见 。每次姐姐都会说Nina很有天赋 ,“你要知道我是在这个行业的,我也不是对每个人都会这样子,你必定要相信自己的生命力 。”

就这样 ,在姐姐的鼓励下 ,Nina下定决心去艺术设计类院校深造。

与普通院校不同 ,设计类院校的申请需要提前至少半年准备自己的作品集 。且不同学校的作品集要求也各异 ,有些要准备20页  ,有些要准备30页 ,有些有主题要求 ,有些没有一切限制 ,有些DDL是在5月,有些DDL是在7月……因此为了节省精力,Nina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外国——德国,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设计专业很有口碑。

Nina把德国的大学按照名声先后排列 ,选出中国教育部认可的 ,且自己来得及申请的,最终确定了自己心仪的8所大学 。她广撒网,在半年内先后递交了成绩单、作品集、动机信和语言证明 ,最终拿下了4封offer  。

22年10月,Nina接受了HfG Schwäbisch Gmünd(施瓦本格明德设计学院)的offer 。理由是学校那句“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漂亮 ,而是能有社会责任感地解决实际的问题”的教学理念,与自己学设计的初衷不谋而合。

当与18岁的同学们坐在一间教室里

一个28岁的女孩 ,夹在一群18岁的、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们中间。他们坐在一间教室里 。女孩是兴奋的,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实现设计梦的机遇,每天积极地上课,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日子过得像欧美青春片里的每个女大学生 ,积极 、自由,且欣愉。

这是Nina入学的憧憬与想象 。

现实是 ,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 ,Nina要面临太多的心理障碍 。

Nina第一次来德国是在第一次本科生活的大四,和班级里的一部分同学一起到德国交换一年 。交换后期 ,她在德国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实习 ,还完成了毕业论文。那时的她,每天跟着来自中国的同伴们活动 ,一起去超市,一起做饭,学业受阻时可以一起交流经验 ,生活苦恼时也有人一起谈心解惑 。就算她也会遇到一点儿生活 、学业上的困难,却也从未感到孤单 。

但这一次不同,整个年级仅仅有Nina一个中国人。

没有人像曾经国内的班长或学委一致 ,尽职尽责地提醒她“要报名考试了”“要上课了”,也没有人再和她一起逛超市,对比着蔬菜的价钱 ,看看今天是吃西兰花,还是荷兰豆 。

和很多“留德华”(留在德国的华人)一致,Nina也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落差感。相较于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友善态度 ,德国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要疏离许多,很少有人会热情地和她说,“你去过这个餐厅没有 ?我带你去吃。”

Nina不得不独立起来。她要自己衡量选什么课比较好过,自己考虑在堆成山的作业中先完成哪一项。她没有靠山了 。

Nina在德国的家,图片由Nina提供

更大的打击是,本以为自己在设计方面有诸多天赋与热情的她 ,最初还对第二次本科生活抱有过高的期待 ,觉得自己“都已经这么大了,比同学们多活那么多岁,之前还做了那么多年(工作)” ,能做出好作品不是轻而易举 ?

可比起班级里那些18岁的同学们,28岁的Nina也没占啥太大的优势。尤其是在设计这种需要很深的文化沉淀去传达涵义的领域  ,那些她深刻构思、用心完成的作品 ,可能很难在西方社会被真正理解 。而班级里最小的那位同学 ,每天悠哉悠哉的一个女孩,嘴里谈论的除了“那牌子的冰淇凌贼好吃”,就是“我昨天做了一个土豆沙拉 ,绝了”  。作品却很受老师们的欢迎 ,还会被当作优秀作品展示 。

重大的挫败感与自我怀疑就在Nina心中蔓延。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做得东西却还不像样 ,“我花这么大的成本过来 ,我在干什么 ?”

对于在家当了5年全职妈妈 ,在2021年选择重返校园的羊小逃来说 ,第二次的本科生活也远没有第一次轻松。

羊小逃今年34岁,16年移民去的美国。孩子4岁左右时 ,终于得了点闲的她,决定趁此机遇去学学自己一直以来都感兴趣的计算机 。不仅仅是觉得学IT的女生很酷,更是希望通过校园生活扩大一下自己的社交圈  ,融入一下当地的社会化生活——做了这么久的全职妈妈 ,羊小逃每天能打交道的仅仅有其他全职妈妈 。

21年9月,羊小逃成为了哥伦比亚理工学院CST(计算机系统技术)项目的学生 。

学校是知了名的课业重。因此刚回校园的那段日子,难以适应自己学生与妈妈“双重身份”的羊小逃 ,总是手忙脚乱 。

照顾小孩是一件无比琐碎的事情,“一会要陪着玩,一会要喂口饭” ,羊小逃几乎没有大块的时间集中精力去学习。仅仅能趁着每天8:30-17:30在学校上课的时间 ,可见缝插针般,仅仅要有自由的时间  ,就在学校里做作业  ,争取不带回家 。因而放学回家后 ,她要陪着小孩到深夜23 :00,根本没有机遇去顾学校的功课。

计算机这门课程总是有新的东西迭代出来 。为了不被淘汰,那些单身的 ,年轻的同学们,总能及时且精力充沛地学习新的语言框架 。但羊小逃连写作业的时间都是挤出来 ,更别说学习新知识了。

对着一仅仅小鸭子复现自己的代码思路 ,说着说着就知道自己的bug出在哪里了 。图片由羊小逃提供

还好同为IT从业者的老公感受到了羊小逃的分身乏术 ,会主动承担照顾小孩和家庭的责任 。每当羊小逃在周末做作业时 ,老公就会带着孩子出门,给她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

这些都不算什么 。最无法忽视的,还属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

Stella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没有第一次读本科时能熬夜了 。以前为了拿个好成绩,Stella能学到特别晚,而这次是 ,“宁愿少考一分,也要把觉睡足了” 。

对于在30岁选择去爱尔兰重读本科的陆葭来说,最让她痛苦的  ,则是记忆力的衰退。

那是2017年 ,因而工作环境过于安逸与生活的一成不变,陆葭辞去了国际学校助教的神仙工作,选择来到爱尔兰的一座小城读早期教育研究 。其中有几门课程  ,老师会在课上提前布置好问题,让陆葭和同学们私底下准备一篇2000字的小论文 ,等考试时再默写出来 。对于陆葭来说 ,这考的不是写作能力与理解能力,而是记忆力 。她仅仅能认栽 ,“确实没有年纪小的记忆力那么好”。

拉大和同龄人的差距?

别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朝前迈进,自己却选择后退一步 ,重读本科,会不会拉大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这是他们内心最大的存疑。

刚开学的时候,Stella就总担心,自己现在这个年龄,等本科毕业已经27岁了 ,比同龄人落后太多 。申请的那半年 ,看着大家该结婚的结婚 ,该当领导的当领导 ,该读博的读博,甚至有些人已然年入百万,Nina的同辈压力也随之而来。明明都是一个起跑线出来的,自己怎样还是个没有收入,靠家里花钱的穷学生呢 ?

Stella的学校 ,图片由Stella提供

可当Stella真正回到校园 ,她发现在澳洲,几岁去读本科都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需要下定一切决心,也不需要鼓足勇气——班级里的八十几位同学,除了一半是高考应届的 ,剩下的有像自己一致20多岁的,也有已经为人父母的3 、40岁中年人 。甚至还有一位已经满头白发的澳籍华裔,年纪比Stella的爸爸还大,Stella总能听到他说 ,“每天自己来学校前,还要送两个女儿上课。”

班级里的同学们从来没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 ,对于他们来说 ,40岁读本科有什么值得诧异的 ?

Nina也慢慢想开了 ,年龄根本没那么重要 。国内那所谓“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结构性压力 ,根本没方法凭借着自己的选择改变 。要是她care这些,就仅仅能去迎合;但要是她选择不care ,就可以过自己的小世界了。“每个人的路都是不一致的,走他们的路也很难说我会高兴 ,我现在这样过得也挺高兴的 。”

反正都这样了,Nina也没有必定要追逐些什么,或是有着往前奔跑的执念。为了自己内心喜欢的东西拼搏过 ,努力过,足矣。

渡过了所谓年龄和同辈压力,还得面对经济压力上的挑战 。

在重读本科的相关帖子下 ,能看到很多询问学费与生活费的评论。与第一次的本科生活相比  ,在国外重读本科的学费 ,确实是一笔巨额开销 。

陆葭在爱尔兰的本科学费要一年1万欧元,折合人民币近8万元。加上生活费 ,4年下来起码要花64万人民币。工作7年攒下的那笔钱 ,负担不起这笔费用 ,最终还是父母用给陆葭准备好的嫁妆帮她分担了一部分 。因此陆葭读书那几年,“过得抠搜的”,总是要卑微的管爸妈要钱 。也是这样,她迫切地想赶紧挣钱 ,渴望经济独立起来 。

Stella重读本科交的学费则更贵了。与本科一年仅仅要5000块的学费相比 ,在悉尼大学,一年的学费要25万人民币 ,三年下来 ,在学费上的支出高达75万 。要是下一步 ,她想在毕业后当一位dentist,就要继续读研  ,一年的学费更是高达40万人民币。

这也是Nina为什么选择去德国读书——学费便宜 。德国北部的学校 ,仅仅需要每学期交300欧的学杂费  ,而Nina所在的德国南部 ,针对外国留学生每学期收取的学费是1500欧 ,加上200欧的学杂费,折合人民币1万出头 。

虽然对比英美学校要少很多,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小数目。

重读本科期间的Nina去奥地利交换 ,图片由Nina提供

但无论怎样 ,重读本科所真正收获的,无形间帮他们缝合了过往的裂痕 。

Stella不再拿自己和其他人对比了。除了上课时认真听讲,好好交朋友 ,“可能以前我遇到一个困难 ,我会很紧张很焦虑 ,现在我就心态贼好 ,比以前放松了很多。我就关注自己本身,例如有没有学到我喜欢的东西 ,有没有把今天的事情做好。

曾经那些功利性的决定也都没有了 。再也不必为了保研或是出国而刷履历,也不需做那些她不喜欢且毫无意义的事情。

她终于体验了纯粹的本科生活——坚定的,有的放矢的 ,也是无拘无束 ,开放自主的 。

重返校园前的羊小逃 ,在家待的那6年,也总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甚至对于自己在重返校园后会不会不适应  ,不能融入,交不到朋友而产生过质疑 。幸运的是  ,在重当本科生的这段日子  ,羊小逃和每位同学相处的都很融洽。在学校,她认识了很多像自己一致,有着孩子却决定重返校园的同学们。

她对于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对自己更认可了,也找回了昔日的自信  。

重读本科时,羊小逃发的朋友圈

至于陆葭 ,相较于第一次 ,第二次的本科生活中 ,她开头认真学习了 。

“花了钱”是一方面,毕竟一年学费要8万块 。另一方面是 ,这一次她是带着自己30年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回到校园的 ,更能对那些理论知识感同身受——因而她在职场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 。

陆葭甚至有过第一次本科好像白读了的想法。那时的她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仅仅觉得读书是一种负担 。这一次,她才发现大学原来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  ,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论文方向 ,可以自己选择考试题目。“国外没有课本 ,仅仅有PPT和文献资料,而在国内 ,就需要你去死记硬背,就会有一种学习这件事情不是为了我自己 ,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考试才去做。”

Nina也觉得在这一次,她才真正体验到了大学生活 。

她觉得自己第一次的本科生活更像是在读高三,课业繁多  ,还要准备德语考试 ,没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也没精力尽可能地尝试更多领域 。而这一次 ,Nina会充分利用大学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里经常会有从各地来讲座的教授 ,每次偶尔间,Nina都会去旁听。有什么自己以前不感兴趣的活动 ,也会说服自己尽量去看看。

因而真的是人就是体验的动物 ,要是你不体验在那空想的话 ,你真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大学其实它提供的这个机遇,就是你可以没有成本的去试错的机遇。”

新的人生序列,新的选择

在《百岁人生 :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中,作者Andrew Scott提出了多段式人生的概念 。他认为在长寿时代 ,上学 、工作 、退休的三段式人生终将消亡 ,取而代之的则是多段式人生——上学、就业、退休 、学习 、创业等各种可能性组合在一起 。

而这些选择重读本科的年轻人,从本质上讲 ,不正是多段式人生的践行者吗?她们把学业、生活与职业重新排列 ,组合成新的人生顺序 。

在这段人生旅程中,Nina终于解开了心中困惑许久的心结——当从小感兴趣的设计,变成了需要深耕的学业 ,甚至是未来的工作 ,自己还会热爱如初吗?

事实证明,在德国学习的这段日子,Nina并不轻松 。爱好变成了学业 ,Nina就“有了期待  ,有了价值评判,因此你必须做得好 。”她不能再像小时候一致,在画画时可以随心所欲 ,自由自在。但无所谓 ,这些微不足道的压力 ,远比第一次选错专业的痛苦要让她感到幸福,“因而这意味着我还有很多可以精进和探索,我会变得更强 。”

Nina很庆幸自己当初把一切顾虑都抛之脑后  ,再一次坐上飞往德国的飞机 。她知道要是自己不做这个决定 ,她总会被一个问题团住,“在我生活不顺的时候 ,就会想我当时要是去干那个(指设计),会不会不一致?”

比起两年前那个无比纠结且拧巴的自己 ,现在的Nina清醒多了,“什么都想要 ,想要梦想  ,又想要稳定 ,其实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很多人都是这样 ,Nina说 ,当循规蹈矩的生活让自己痛苦  ,哪怕别人说这种生活很好,自己也要积极地寻求改变 ,然后放手去做就行了。

Nina在德国,图源小红书@Nina的实验人生

陆葭也在本科毕业后 ,确实有了新的选择。

她先是继续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读了一年的教育学研究生 。毕业后 ,已经学了4年的她实在不想继续写论文了 ,她又在当地想找份工作 。机缘巧合下,陆葭拿下了一份英国大型教育集团的行政岗offer,虽然和重读本科的初衷不尽相同 ,但同属于教育领域,也算是专业对口 。工资尚可,永久合同,公司还包工签。

陆葭干了两年。今年3月,她选择了离职。随后又进入她所在的研究生院校  ,成为了一名高校行政老师 ,算是了却了她想去一个真正的高校里面工作的梦想,“实实在在的是在为学生做事”,这能带给她带来重大的成就感。

在小红书上,几位受访者的故事也让不少网友实现了精神上的共振 。一位在30岁重新读会计的教育学硕士 ,也曾纠结过是否要继续读2年修本科,但在看了陆葭的故事后她的心中也有了答案 ,“人生路就一次,终身学习总是没错的。”也有同样是全职妈妈的 ,受到了羊小逃的鼓舞,决定先考个雅思,为重返校园做准备。

喜欢就去做。每个跟我们讲述了自己重读本科经历的人,都这么说 。

“不管你在什么年龄,不管你以前从事了什么 ,你都可能有一次重来的机遇。”陆葭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陆葭  、羊小逃为化名 。封面图源视觉中国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 ,作者:杨小彤、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

戴维森:亚冠很困难,极力拿到了1分;等待下一年获得更好成果
否极泰来!22/23赛季英超马奎尔只是首发8次 23/24赛季获评11月最佳